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中核:未来三十年 再造一个新秦山

2015-06-18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2015年5月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在福清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在自主创新发展新阶段攀上了新的发展高峰。...

  ——写在秦山核电建设三十周年之际

  2015年5月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在福清核电站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核工业在自主创新发展新阶段攀上了新的发展高峰。翻开中国核工业60年来研发和建设的核能反应堆家谱,“华龙一号”被誉为 “名门之后”。而秦山核电的名字赫然在家谱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事实上,中国大陆的核电事业起步于秦山、成长于秦山,核电“走出去”更是从秦山迈出了第一步。“华龙一号”作为融汇了中国核电30年建设经验、在中国核电“走出去”发展战略中可与中国高铁等比肩的重大成果,与秦山核电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渊源。

  1985年3月20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开工建设,从而开创了中国核电建设的新时代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新纪元。历经30年的建设发展,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70万千瓦再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的种子在秦山已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随着2015年2月12日第9台机组的投入商业运行,秦山核电基地总装机容量达656.4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00亿千瓦时,约占浙江省全年用电量的15%,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特有的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品种最丰富、装机容量最大的核电基地,实现了“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路子”、“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我国核电“从30万千瓦到100万千瓦”自主发展的历史跨越,形成了安全环保、自主创新、群堆管理、人才摇篮、文化引领、对外服务、公众沟通、企地共融的秦山特色,在我国核电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时至今日,秦山核电基地作为我国核电事业的先行者、开拓者,其开创性和示范性意义正在不断显现,进而对于已经到来的中国核电发展新阶段产生着无比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秦山核电基地也在积极谋划超越自我、做强做优的发展思路,力争在未来的30年再造一个新秦山。

  三十年书写辉煌——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成功实践

  当中国于上世纪70年代末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传统上属于军工行业的中国核工业在贯彻落实中央“保军转民”方针的过程中,把核技术和平利用作为主要目标,特别是把发展核电作为主攻方向。位于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有幸成为中国核电的发祥地。

  1985年3月20日,我国大陆自行设计的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在秦山开工建设。开工没多久,前苏联就发生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国内外继美国三哩岛核事故之后对于核电安全性的质疑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进而对项目建设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尤其因经验不足而导致施工现场的管理不规范,遭到了国内外专家的“诟病”,刮起了一股“杜拉旋风”,项目面临着下马的危机。然而,曾经创造过“两弹一艇”惊世伟业的中国核工业人,对于发展“国字号”的核电事业同样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对核电安全质量丝毫不敢懈怠的责任感,面对巨大压力,他们毫不气馁,迎难而上,不辱使命、不负重望,主动对接国际同行,在思想观念、制度规范、现场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解决了一个个困难,攻克了一个个“短板”,确保了核电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之后借助国外先进经验,建立完善国内安全监管法规、安全监督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出台一系列制度程序和管理措施,被形象地形容为“补天”。1991年12月15日,秦山一期3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成功并网发电,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我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这是我国核工业第二次创业的里程碑,使我国成为继美国、英国、法国、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首座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国之光荣”,也从此奠定了中国核电发展的基石,树立了中国核电发展的一面旗帜。

  而1996年6月2日开工建设的2台60万千瓦级压水堆机组的秦山二期工程,也同样历经坎坷。初期由于投资经费不到位,致使工程差一点下马。此后又因设计图纸滞后以及国内大型设备研发制造等问题致使工程建设困难重重。业界有关人士说,秦山二期建设所遇到的困难,是当时国内所有核电站建设中所遇到困难的总和。然而,面对逆境,秦山核电人从未想到过退缩。他们拼搏进取、百折不挠、永不言败,创造性地采取“安装提前介入土建、调试提前介入安装”等一系列突破常规的大胆举措,从而保证了一个个工程重要节点的实现。2002年2月6日,1号机组比计划提前23天首次并网发电;同年4月15日,比计划提前47天实现商业运行。2004年3月11日,2号机组首次并网发电;同年5月3日投入商业运行。秦山二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大型商用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代表着中国核电国产化的重大跨越,被称为“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路子”。

  作为中国和加拿大两国迄今最大的贸易项目,秦山三期2台70万千瓦级重水堆核电站于1998年6月8日开工建设。在打破当时西方对中国封锁的大背景下,此项工程甚至超出纯粹技术和经济效益的意义。尽管属于“交钥匙”工程,但在工程建设的实践中,秦山三期充分利用国内积累的核电工程建设经验,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始终坚持自主原则,不断强化业主权责,深度介入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造、电站调试等各个关键环节,创立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模式。中方的能力与严谨赢得了合作方的尊敬。2002年11月19日,1号机组并网发电,同年12月31日投入商业运行,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43天;2号机组于2003年6月12日并网发电,同年7月24日投入商运,比中加主合同规定的工期提前112天,创造了国际重水堆核电站建设周期最短的佳绩,工程造价比国家批准概算节约10.6%,被誉为“中加合作的成功典范”。

  此后,秦山二期(扩建工程)3号、4号机组相继于2010年10月21日和2011年12月29日投入商业运行,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5%以上,其中3号机组提前6个月零23天投入商业运行,创造了国内同类核电站建设工期最短纪录。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是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自主运营的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工程项目,装机容量为2×108.9万千瓦,是目前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化、国产化程度最高的核电站之一,两台机组分别于2014年12月15日和2015年2月12日投入商业运行,设备综合国产化率达到80%,创造了我国核电机组从装料到并网再到商运的最短工期纪录,更创造了两台核电机组投产间隔10个月缩短到间隔2个月的前所未见纪录。随着2015年2月12日方家山核电工程2号机组顺利投运,标志着凝聚了核工业30年汗水、心血、智慧的秦山核电基地9台机组全部建成投产。

  秦山核电基地建设发展的30年,不啻为中国核电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缩影和代表。通过不断探索、自主创新和持续改进,秦山逐步掌握了多项核电关键技术,培养了一大批核电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电站调试、生产运行、经营管理等经验,凝练形成了“严守安全成就事业、勇担国任成就光荣、自主创新成就跨越、开放合作成就典范、超越自我成就梦想”的秦山精神。随着中国核电从以内向为主发展为积极开拓海外更为广阔的市场,秦山核电基地积淀的这些实践经验和优秀文化,都将成为新时期助推中国核电再上新高的核动力。

  三十年铸就典范——

  开创先河、引领行业的标杆

  秦山核电基地30年来的成功实践,不仅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民族核电丰碑,而且铸就了军民融合、安全运行、自主创新、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的典范,对于军工行业、核电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化剑为犁——军民融合的典范

  中国核工业前30年的发展主要以建设国家核威慑力量为主要任务,在发展军用核工业的过程中,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世界上少数国家才有的核科技工业体系,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业务技能精、不辱使命、敢打硬仗的人才队伍。当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核工业开始走转轨变型、化剑为犁的道路的时候,秦山核电基地成为中国核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最早的试验田。

  在秦山,即使进入了全新的核电建设领域,中国核工业在军工建设时期积累下的科研试验、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经验也仍然在持续地发挥着有效作用。在秦山,中国核工业在军工建设时期形成的自强自立、拼搏奋进、严细求实、大力协作等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与上一代白手起家成就军工伟业的光辉经历一脉相承,秦山也在从零起步的道路上一步步绘制着最美的核电蓝图。

  30年间,以秦山核电基地建设为发端的一批核电项目,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也为转型时期的中国核工业开创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通衢大道。在秦山核电和其它核电项目的带动下,我国铀矿地质勘查及天然铀生产水平和能力有了较大提升;铀浓缩工业完成了技术升级换代;核电燃料元件制造产业不仅实现了国产化、系列化,能满足国内所有在役核电站高性能燃料组件的生产需求,为提高我国核电经济性创造了条件,而且为我国核燃料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从核电建设到燃料元件保障等一揽子服务打下了基础。核反应堆研究设计水平也有了较大跨越,为我国核电自主发展,实现核电“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保障。秦山也因而成为中国核工业走军民融合之路的典范。30年间,秦山核电基地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范本和风向标。目前,秦山核电基地每年依法缴纳各类税费约27亿元。截至2014年12月底,秦山核电基地已累计向国家纳税248亿元。特别是,依托秦山核电基地开发建设“海盐˙中国核电城”发展核电关联产业,不仅成为海盐县经济支柱产业,还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扶持的新兴产业。2014年海盐县核电关联产业联盟成员单位已有76家,产业联盟总产值首次突破了200亿元。预计到2020年,“海盐˙中国核电城”基本建成,将形成技术水平高、产业功能全、服务范围广、设施配套优的核电产业体系,核电及其关联产业产值预计达到1000亿元左右。

  追求卓越——安全运行的典范

  对于核电站来说,安全始终被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秦山核电基地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安全发电的硬道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起一套先进的核安全理念体系、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和制度程序,注重培育卓越的核安全文化,用锲而不舍、追求卓越的行动书写着安全运行的箴言,创造了优秀的生产运行业绩。

  近年来,秦山核电基地在多机组、多堆型的管理模式下,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发挥群堆管理优势,不断提升安全运行管理水平。有效整合运行、维修、技术等领域优势资源,及时将良好管理经验共享,如推行管理人员巡视、设立防人因失误时钟、创建运行支持平台、“一人一机”、“我的地盘我做主”、缺陷处理红绿灯控制等一些良好经验纷纷亮相并逐步推广。加强运行事件的经验反馈,不断梳理和完善标准操作流程。通过横向建立“管生产必管安全”的绩效挂钩制度和纵向主动深入各参建单位进行协同监管,实现各方全员一体化的安全监管模式。持续开展核安全文化评估,在国内率先建立防人因失误实验室并持续开展全员培训活动。组织实施立体化的维修策略,传承和推广维修实践经验,优化和增加预防性维修大纲项目,为机组的安全稳定打下坚实基础。2013年,秦山7台运行机组在全世界435台机组中排名均在前100位以内;2010年和2013年,秦山三期2号机组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综合指标两次排名世界第一。

  而在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后进行的安全整改中,秦山更是不遗余力,对在运7台机组投入6.5亿元,安全系统、应急设施等无一遗漏。不仅如此,2013年9月,全球标准最高、抗震一类设计的应急中心已在秦山投用,为核安全又添加了一重保险。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核电作为清洁能源,为改善中国能源结构,特别是为浙江省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发挥了重大作用。截至2014年12月31日,秦山核电运行机组已安全运行74堆˙年,累计安全发电3327.46亿千瓦时,相当于少消耗标准煤约1.07亿吨,减排二氧化碳约3.5亿吨、二氧化硫约233.38万吨,也相当于造林95.18万公顷。

  30年间,秦山核电基地没有发生任何核安全事故,没有发生任何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事件。根据国家环境监测机构提供的资料显示,秦山地区各项环境辐射监测指标均保持在天然本底水平,对周围辐射环境没有产生可察觉的影响。秦山作为中国核电安全运行的典范,为核电是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提供了最好的印证,其所在的海盐县也被浙江省评为环境最优先进县之一。

  敢为人先——自主创新的典范

  作为中国大陆核电起步的地方,秦山在30年核电建设发展历史中所占据的地位不言而喻。也正是在这里,中国核工业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现,创造性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人们至今依然津津乐道:秦山一期在工程调试准备时期,几位技术专家仅凭在国外学习时所记录的笔记,努力吸收消化,潜心钻研,创造性地编写出我国大陆首座核电站的调试大纲,并因此取得了六个“一次成功”的佳绩:一回路水压试验一次成功,非核蒸汽冲转汽轮机一次成功,安全壳强度和密封性试验一次成功,首次核燃料装料一次成功,首次临次界试验一次成功,首次并网发电试验一次成功。毕竟,这是中国核电的“首秀”,因而有着非同凡响的开创性意义。也正是这座从秦山首发的核电站,从此为中国核电品牌打上了“国之光荣”的永恒印记。在秦山一期投运后,秦山人大胆对其进行技术改造,每年都投入技改资金数千万元,平均每年完成技改项目130多项,使一个原型堆变成了安全稳定运行的商用堆。通过反复论证和持续不断的自主技术改造,将机组额定功率从310兆瓦提升到320兆瓦,每年可多发1.2亿多度电,对后续电站功率提升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2007年秦山一期创造了连续运行469天的优异业绩,2014年又创造了18.12天国内核电大修最短工期纪录,机组WANO综合指数排名也逐年上升。这些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具有首创性。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下半年三大风口:国企改革、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推荐

能源互联网风口:上市公司蜂拥进入

能源互联网风口:上市公司蜂拥进入

电力领域的改革近来动作频频。近日,一则“腾讯战略入股国家电网”的消息不胫而走...[全文]

“能源互联网”将撬动万亿市场 微电网商机“来袭”

“能源互联网”将撬动万亿市场 微电网商机“来袭”

 一天内电价实时变化、居民将自家发电上网出售、拥有贴身的个性化用电方案,这在...[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