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高端访谈 > 正文

苗圩:中国制造2025破题工业强国

2015-05-06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苗圩指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苗圩指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抢抓的制高点,而主攻方向则是智能制造。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3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接受《中国工业报》等中央媒体集体采访时,首度披露了规划纲要制定细节,他强调:“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

  苗圩指出,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工信部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按照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要力争通过这十年的努力,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

  记者:数据显示,我国PPI已经连续30多个月下跌,PMI亦低于荣枯线。我国制造业面临怎样的形势,应该如何应对?

  苗圩:确实像你所说的,自2012年3月以来到今年1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已经连续35个月下降,这是历史上少有的。比如去年,我国PPI下降了1.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5%,生活资料价格同比持平。

  产生这种情况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上游能源、原材料、矿石价格下降;二是国际输入性价格下降,比如煤炭原油价格大幅波动,轻工产品比如棉花,从最高1.9万元/吨降到1.35万元/吨,幅度相当大;三是我国产能过剩。这些问题来源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调整和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三期叠加的结果。

  解决这个问题,要从四方面入手:一要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把长期以来以重化工业为主,以大量出口基础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作适当调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国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我们要做产业结构调整,要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二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制,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加产品中的技术含量,提高附加值,同时要加大对技术改造支持力度。三要按中央要求压缩部分行业的严重过剩产能,在一定时间内比较好地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包括暂停批准新上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方面的产能,在建产能也要停建或缓建,用一段时间消化过剩产能。四是工信部一直在抓也取得很好效果的淘汰部分落后产能这项工作。通过这些措施,把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上去,产业结构转变过来,为这些行业和企业新一轮发展奠定好的基础。

  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7%的GDP增长目标,对工业应该是一个考验,是一个不低的目标。

  苗圩: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们在计划经济或者说短缺经济下,只要能生产出来基本不愁销。本世纪以来,工业产品大量出口带来了经济发展新的需求。在新一轮发展中,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调整产业结构,再依靠过去消耗大量资源、能源,大量带来环境负面影响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可以持续了。

  记者:刚才我们谈到了工业面临的一些压力。从区域上来看,现在长三角、珠三角的企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涨、市场萎缩、产业转型的压力,作为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东三省,企业也在大规模亏损,中西部地区作为产业转移承接地也面临很多问题。中国制造究竟面临什么样的难题?工信部将如何解决?

  苗圩:这些问题是我们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比如区域产业发展定位不够清晰,区域产业结构趋同,没有形成相互联系的主体功能区,另外,各地区在发展中基本处于互相竞争的关系,而不是竞争和合作关系。随着经济增速下行,这方面问题越来越突出。

  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采取综合性措施。一是落实好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促进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哪些区域适合发展?哪些区域限制发展?哪些区域严格禁止发展?过去有一个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把规划落地。二是要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三大区域发展的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要把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规划好落实好。三是促进产业有序转移。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环境容量、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提出要转移到成本更低、对企业发展更有利的区域,并且有的已经开始采取行动。我们想借助落实好三个区域协同发展的规划,能够促进产业有序地向中西部转移。四是建立好企业聚集发展的环境。我们前期已经在各省批准设立了很多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在这个基础上,在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京津冀之间协同发展,设立工业园区。通过这一措施使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每个区域发展也有自己的产业定位,也能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记者:可能这就要更突出整体布局?

  苗圩:这需要整体布局,也需要我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比如,一些要素的流动要能更加顺畅,解决企业跨区域发展兼并重组所带来的GDP核算、税收分两地缴纳中的一些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发展规划。它是否是中国制造业未来的整体规划和路线图,基本思路是什么?与德国工业4.0相比,有哪些差别?

  苗圩:今年两会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这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件大事。回顾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在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这也是在历史上我们时隔150年之后,重新又占据了制造业第一大国的位置。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还没有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产业发展还有一批重大技术、装备亟待突破。另外,我们还应该有一些重要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些方面表明,我们还需要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去转化、去努力、去奋斗。

  根据这个思路,在中国工程院150多名专家花了一年半时间进行战略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中国大体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我们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也是一个路线图,也有它的时间表。

  待国务院审批通过发布后,我们还要组织工业行业认真宣贯这个《纲要》。这个《纲要》的主要内容大致是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创新驱动,二是质量为先,三是绿色发展,四是结构优化,五是人才为本。通过实施《规划纲要》,我们为后两步走奠定好的基础。通过这十年的努力,我们能进入全球制造业的第二方阵。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和德国工业发展的水平不在一个起点上,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德国实现工业4.0也需要8~10年,并不是德国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4.0,它在时间上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大体在一个时间段。从内容上看,德国工业4.0和我们前期提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有异曲同工之处。我看到一个介绍德国工业4.0很形象直观的场景:工业3.0是机器设备数字化、智能化,图上画的是一个机器人从货架上抓一个货物装进一辆卡车;到工业4.0仍然用了这张图,只不过在货架、机器人、汽车上都画了一条小的弧线,这表明这三者互相都通过无线、宽带、移动、泛在的网络联系起来。这就很直观地表明,将来智能化的设备、产品之间,通过有线无线的通讯方式能够连接在一起,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联网或者工业互联网的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最近的讲话中也提到了网络经济的概念。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我们要高度重视这方面发展的趋势,抓住这一轮发展的机遇,趁势而上,发挥后发优势。

  如果说有什么不同,就是我们的发展阶段、发展水平不同。德国总体处在从3.0到4.0发展的阶段,我们的工业企业有些可能还要补上从2.0到3.0发展的课,然后才能向4.0发展。我们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工业企业的实际,把发展路径选择好,走一条更好更快的发展道路。

  记者:中国工业的4.0版本中,智能制造是否是很核心的一部分?目前,我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到什么水平?为推动智能制造发展,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

  苗圩:去年以来,我们在研究国际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尽管各方面认识并不完全一致,众说纷纭,各有各的观点,但是不同中有共同点。共同点是由于有线特别是无线、移动、宽带、泛在的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带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机遇。互联网能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业的生产方式,提供了很多新服务、新业态和新发展模式。而且互联网的技术到现在还没有走到尽头,它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所以互联网带来的变化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我们认为,互联网和传统工业行业的融合是要认真重视和抢抓的机遇,这也是所说的制高点的问题。还有一个切入点的问题,或者说主攻的方向。我们经过研究认为,抓智能制造就是我们主攻的方向。前几年,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探索,比如两化融合的试点示范,在这个基础上把智能制造抓在手里,这是解决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根本路径。

  过去五年,我国工业企业在研发设计方面应用数字化工具普及率已经达到54%,近五年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现在很多工业企业甩开图版,搞无纸化设计、数字化模型,这些方面的大量应用,减少了研发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也降低了研发成本。另外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生产线上数控装备比重已经达到30%,近五年也是年均增长4个百分点。这些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势头。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陆启洲:中国煤电排放标准严过欧美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
相关推荐

苗圩:中国制造2025破题工业强国

苗圩:中国制造2025破题工业强国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各国都在研究如何抢占新一轮发展的制高点,苗圩指...[全文]

陆启洲:中国煤电排放标准严过欧美

陆启洲:中国煤电排放标准严过欧美

发电对煤炭的使用效率是最高的,发电的污染物排放也是煤炭各种使用方式中最小的。[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