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业界动态 > 正文

我国应加快发展无线充电技术

2015-08-12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具有布置灵活、使用方便、充电安全等特点的无线充电技术已走出实验室进入示范发展阶段。但该技术也面临着使用成本较高、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存在电磁辐射等问题的制约。...

  具有布置灵活、使用方便、充电安全等特点的无线充电技术已走出实验室进入示范发展阶段。但该技术也面临着使用成本较高、技术标准尚未统一、可能存在电磁辐射等问题的制约。我国应加快建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推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示范工程,加大对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助力电动汽车产业发展。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成长期,但与此同时,充电桩的欠缺成为快速发展的一大阻碍。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2万辆,而充电桩数量只有约3万个,两者之比约4:1,远未达到1:1的标配。当前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还在以同比3-4倍的速度递增,且这样的递增速度在政策扶持以及低基数效应下还有望持续。存量设施的不足,加上快速增长的新需求,不仅给消费者带来不便,也给企业和政府带来了更大挑战。新能源汽车产业亟待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无线充电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新方向,将有望破解充电桩建设难题。

  迄今,无线充电技术在智能手机等部分便携终端上已实现商业化,其原理并不复杂,即在发射端将电能转换成电磁波并发射出去,接收端接收到电磁波之后,再将其转换成电能,就可进行充电。

  与传统充电站、充电桩相比,无线充电主要有以下特点:充电设施布置灵活。只需改造现有停车场、路边停车位,就能给电动汽车充电,甚至可以把发射端埋在部分路面之下,届时电动车可以在这些路段实现边行驶、边充电,不会占用过多城市空间;用户使用更加方便。无需插入式电缆即可实现高速无线充电,不仅免去了传统充电桩接线所需要的停车和等待时间,而且已经出现的充电车道,更是从静态无线充电向动态无线充电延伸,大大降低了用户的固定位置充电时间,提高了电动汽车的使用率。比如电动方程式锦标赛Formula E赛道两旁的接收板可在电动赛车疾驰而过的瞬间为其充电;充电过程相对安全。无线充电无火花及触电危险,无积尘和接触损耗,能适应多种恶劣环境和天气。

  无线充电技术已走出实验室进入示范发展阶段。目前无线充电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无线电波式、磁场共振式以及电磁感应式。其中,磁场共振式和电磁感应式更有可能在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中得到应用。

  从国外车企来看,丰田、沃尔沃、奥迪、日产等都已经开始研发或测试旗下电动车的无线充电系统。全球通讯及互联网的一些企业也将“触角”伸向了电动车无线充电的新领域。

  日产在2011年就宣布取得无线充电技术成果,车辆通过与感应线圈产生感应而进行充电。该充电系统可以内置于地板中,也可以以充电桩的方式安装在室外。需要充电时,车主只需将车开到感应线圈的范围内,系统将自动检测到车辆,车主通过应用程序启动和关闭充电过程。充电系统的安装位置和外界的天气情况均不会对充电时间造成影响。与日产不同,丰田采用的是电磁共振方式。另外, 针对无线充电中存在的传输效率问题,奥迪开发了一种可升降的无线充电系统,让供电线圈更靠近车辆底部的受电线圈,输电效率可超过90%。沃尔沃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和瑞典能源局合作,正研发在快速路上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系统。

  作为汽车产业外行的英国高通公司与中国中兴通讯,却率先实现了大功率无线充电系统的商业化。中兴通讯研发的大功率电磁感应式无线充电系统已经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可以在30KW大功率系统下,实现90%的充电效率,并已先后与东风汽车和蜀都客车合作,在湖北襄阳和四川成都推出了无线充电公交示范线。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3.3KW无线充电系统”也已成功在北汽E150EV电动汽车上装车应用,有望今年首批在亦庄投入示范应用。

  发展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制约因素 :

  能量转换率不足导致使用成本较高。目前,无线充电设备为了保证传输效率,所采用的线圈尺寸均较大,成本较高,维修费用也大。同时,能量的损耗还会随着传输功率和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当多辆电动车同时充电时,供电系统的负荷也将大大增加。如果对城市电网进行相应改造,则将是一笔很大的经济投入。另外,由于车辆本身需要加装无线充电的接收器模块,也会给企业生产和用户使用增加成本。

  无线充电技术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有线充电技术一样,标准化也是无线充电技术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电磁感应和磁场共振两种方式孰优孰劣尚无定论,单就其中一种方式而言,不同的企业和研究组织使用不同的标准。目前无线充电只是在小功率充电方面有一些国际标准,针对电动汽车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标准则还处于空白。

  电磁辐射问题可能引发消费者担忧。凡是以无线方式连接的电子设备都会产生电磁波辐射,不管是采用电磁感应式还是磁场共振式,都有一个发射能量和接受能量的过程,因此,充电过程的安全性饱受质疑。不过,大量的实测案例显示,无线充电的辐射数值相对较小。专家认为,“无线充电器只要按照技术规范来做,就不会对人体有辐射危害。”尽管如此,但要取得消费者信任,依然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相关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将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纳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重点支持领域,作为重点项目,发挥专项资金引领作用,对符合条件的示范项目和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引导企业加大对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投入,特别是作为国际研究热点的动态无线充电技术,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和税费减免等方面的支持,推动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降低生产成本。结合企业需求,加强产学研用等现有资源整合,由政府牵头搭建相关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国内企业与国际著名企业或研发机构展开相关技术合作。

  加快建立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标准。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分步实施、安全可靠”的原则,将无线充电设施的建设布点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技术衔接,并首先从公共交通领域入手。要求无线充电设施供应商、汽车生产商在充电接口、通讯协议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与之相适应,为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保证技术标准能适应多种类型蓄电池系统和适应各种电压等级的能力,除保障电动公交充电使用外,还与各类电动汽车上的不同蓄电池系统实现充电特性匹配。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严格论证无线充电可能给人和环境带来的影响,以尽快消除业界和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担忧。

  推进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应用示范工程。以无线充电技术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的应用为突破口,着力推进无线充电公交商用示范线,带动出租车等电动乘用车的无线充电技术发展。充分利用媒体、网络、会议等多种渠道,增进社会各界对无线充电的认知度,营造广大群众易于接受的良好氛围。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四川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 以纯电动车为主攻方向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