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2014电力设备制造业硕果累累 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

2014-12-24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 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这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

  2013年,我国发电设备产量约1.2亿千瓦,约占全球总量的60%,相对于年均5000万~6000万千瓦的装机水平而言,这意味着严重的产能过剩,而常规火电机组产能过剩的矛盾更加突出;当前,国内水力发电设备企业已经具备年产2500万~3000万千瓦的能力,而今后几年国内年均水电新增装机需求只有1200万~1500万千瓦左右,大量的过剩产能将另觅出路。

  事实上,早在2013年11月,国家能源局组织召开的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座谈会上就指出,近年来,我国能源装备制造业取得长足发展,能源装备技术水平、制造能力和自主化水平明显提升。

  但也面临传统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亟待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的具体部署是从今年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开始的,国家能源局作出了“依托重大工程推动关键装备国产化,重点推动页岩气和煤层气勘探开发、海洋油气开发、天然气液化和接收、核电、抽水蓄能等重大装备国产化。

  推进大型燃气轮机自主研发,加快高温部件研制和验证平台建设,提升能源装备自主化水平,支持能源装备企业走出去”的部署,这也为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深度调整和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实现从赶超到跨越发展

  在打造能源装备“升级版”的背景下,今年以来,我国电力设备制造业硕果累累,在核电、水电、清洁火电设备等方面再次实现了从赶超到跨越的发展。

  今年两会期间,一份由多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的《加快推动“华龙一号”走出去,早日实现核电“强国梦”》的提案引发了业界热议。11月3日,继通过国家级评审后,备受瞩目的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率先应用在福清5、6号机组并建设为国内示范工程,摘掉了我国核电“自主技术薄弱”的帽子。

  7月10日,世界第三大水电站———溪洛渡电站,中国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共26台机组全部投产发电。从三峡电站单机容量70万千瓦到向家坝电站的单机容量80万千瓦,标志着我国大型水轮发电机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质量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除此之外,5月18日,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大容量±800千伏换流变压器国产化样机通过国家级新产品鉴定。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自升式海上风电作业平台发布。11月5日,我国自主研发的5万千瓦重型燃机试验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正式启动……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升级版,意味着未来我国电力装备在国内市场将逐渐朝着大容量、高参数、高效率、低排放方向发展,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不断扩大智能化产品应用范围。而作为制造企业,应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增长转变、由注重产能提高向注重技术进步转变、由制造型企业向制造与服务型企业转变。

  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国在大型发电机组、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发电、输变电设备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差无几,部分产品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但如同硬币的两面,跨越式发展背后也夹杂着诸如缺乏技术创新、重规模而轻质量、技术标准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等弊病。

  应该说,原始设计创新能力已成为制约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最大瓶颈。当前,我国的制造水平并不比别人差,关键在原创性设计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以此为导向,将政、产、学、研、用有效结合,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此,国家能源局将突出“三选一抓”,推动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再上新台阶。即选准能源重大装备科技专项,明确十大主攻方向;选定注重实干、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企业和团队,形成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国产化产业化队伍;选好体制机制,以能源重大工程为载体,以政府为主导,建立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抓好服务,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推广成功经验、服务市场开拓,建立能源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服务例会制度,为能源重大装备国产化产业化提供全方位支持和服务。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

上一篇:“电改”张弓搭箭 “红利”一触即发
下一篇:【热点关注】薛禹胜谈特高压“走出去”:是挑战也是机遇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