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电气行业:“新常态”下攻坚破难

2015-03-20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2014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呈现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

  2014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呈现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

  过去一年,进入三季度特别是8月份后,我国主要经济指标出现整体下滑。从需求侧看,除了消费基本稳定、受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速略有提高外,投资、出口增速降幅较大。从供给侧看,工业增加值增速月降幅达2.1个百分点,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工程机械、发电量、化肥、原煤等工业产品产量负增长,汽车、集成电路、钢铁、水泥等增幅出现明显下降。

  “政府在实施各项调控的基础上,必须牢牢确保就业稳定和不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局。在这个前提之下,GDP增速再低一点不怕;改革再加快,也不怕。”在国务院参事、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看来,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必过度悲观,也不能盲目乐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谨慎乐观。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电工行业2014年全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预计,2015年行业经济将基本呈平稳运行、中速发展态势,不会大起大落。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增长基本同步,预计全年增长幅度为10%~12%。与此同时,伴随着中韩、中澳自贸区谈判的结束,以及国内包括发电输变电设备制造企业在内的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将促进我国与相关国家机电产品领域的贸易,预计今年电气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将增长5%~7%。

  中速增长“新常态”

  国内电气工业在2014年的表现可圈可点。数据显示,去年前10个月,行业产销增速逐季减缓,但经营形势基本稳定;绝大多数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固定资产投资趋于理性,且有加快的迹象;经济效益有所好转;进出口贸易自二季度起逐渐趋好。

  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行业11类主要产品中有8类产量增长,其中6类产品增幅低于10%,增幅超过10%的有2类,即发电机组同比增长幅度为10.50%,电站用汽轮机同比增幅为15.59%。

  从单月产量来看,发电设备产量大体上保持在1200万千瓦左右,变压器在1.4亿千伏安左右,交流电动机在2500万千瓦左右,电力电缆在500万千米左右。除个别产品波动较大之外,电气行业主要产品各月产量基本稳定。

  不过,伴随着有钢材、有色金属等原材料价格走低以及行业长期存在的产能过剩严重的诟病,产品“卖不上价”正在成为行业最为普遍的问题。

  从去年1~10月价格指数看,28类产品中累计价格指数连续低于100的占64%,共计18类;仅10月份,有79%的产品(共22类)价格低于上年同期水平,其中以钢绞线和电线电缆价格跌落最为突出。此外,发电设备中的电站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水轮机,输变电设备中的变压器、隔离开关及断续开关等主要产品的价格也处在低位。

  2014年1~9月电气行业主营业务收入37933.39亿元,同比增长10.06%,实现利润总额1993.22亿元,同比增长16.38%,延续了年初以来利润增幅高于收入增幅的趋势。

  业内专家分析称,总体看来,行业2014年的经济效益要好于上年,例如,2014年1~9月,总资产贡献率为10.73%,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25%,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33和0.28个百分点;尽管亏损面较上年扩大了0.37个百分点,但亏损企业亏损额却减少了28.18亿元,降幅为10.62%。

  就外贸表现而言,2014年1~9月,电气行业进出口总额1216.40亿美元,同比增长4.35%,其中进口额424.38亿美元,同比增长0.12%,出口额792.02亿美元,同比增加了6.77%,贸易顺差367.64亿美元。

  进口额增速由负转正成为新的亮点。从前三季度的走势看,一季度末无论是进口、出口还是进出口总额的同比增速都处于“谷底”,自4月起,增速逐月上升,至三季度末达到了上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报告指出,从2014年1~10月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看,电气行业2014年将会以10%左右的同比增长速度彻底告别“十五”、“十一五”期间的高增长状态,使年增长率保持10%左右成为“新常态”。

  专家分析称,从发电设备产量看,去年前10个月为1.25亿千瓦,预计发电设备全年产量很有可能再次突破1.4亿千瓦,创历史新高;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增幅将比三季度回落,可能在9%~10%之间;利润总额增幅尽管还会高于同期收入增幅,但有可能13%~15%之间。

  行业多重矛盾依旧突出

  我国电气行业在此之前保持近10多年的高速增长,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全行业普遍的产能过剩,部分分行业的产能,甚至已经超出了市场需求的近1倍。近年来,在市场机制的抑制下,行业盲目扩张之势初步得到遏制,回归大众、苦练“内功”成为行业共识,但产能过剩、低端竞争等矛盾依然突出,由此造成的产品销售价格走低和应收货款回收难度加大。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光伏发电建设目标远超预期 券商齐唱多光伏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