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大电网坚强可靠转变能源发展方式需要大电网

2013-03-25 09:13:42      365采购网新闻资讯中心
点击:

  这几天,春季的大风为华北地区带回了难得的蓝天。在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提出,“重现蓝天”不能只靠刮风,关键是转变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能源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电力。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电力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实现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的电力输送,需要坚强可靠的大电网。

  大电网是大范围优化配置能源资源的重要平台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开发利用方式粗放,大量消耗、污染水资源,酸雨影响面积达到了国土的八分之一。环保部《201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分析,我国酸雨主要集中在长江沿线及以南、青藏高原以东的长江三角洲,华东、华中多个省份部分地区及广东中部等经济发达、火电厂密布的地区。

  过去,电力供应和消耗总量较低,以省或区域为单位的就地平衡可以维持运转。但随着总量成倍增长,发达地区不得不直面资源短缺、生态恶化的双重压力;资源富集地区则有能源科学、集约开发的强烈诉求。与此同时,运煤压力也让交通运输不堪重负。

  两个月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其中的国家综合能源基地示意图(见右图),表明了我国主要能源生产区、消费区逆向分布的基本情况。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发展步伐加快,我国电力需求仍将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导能源资源。规划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和能源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跨区输煤输电能力不足,缺煤缺电和窝煤窝电并存现象时有发生。”跨区输煤,烧的是更贵的油,运到消费地区要增加一半以上成本;东中部烧煤发电,却已无新增火电厂的环境空间。省内、区域内自我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纵横数千公里的能源大规模流动,需要站在国家层面统筹考虑能源综合运输体系的规划建设。

  近年来,我国新增发电能源的60%位于西北,而负荷的60%以上在东中部。尽管伴随西部大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西部用电增速加快,但从经济、人口密度来看,东中部仍将是负荷中心。

  大电网调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电源余缺消长的作用,已在特高压联络线的运行中初步显现。去年,国家电网跨区交易电量比2003年增长9.5倍。特高压等大通道消纳了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富余水电,四川借助两条输入华东的特高压直流通道,和联接西北的500千伏工程,全年外送水电达到344亿千瓦时的新高,也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了应对夏季高峰的电力支持。

  然而,目前来看,我国能源基地到负荷中心的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输电通道的发展,依然滞后于电力生产外送与用电需求的增长。据预测,东中部2020年受入电力将接近总负荷的30%,我国跨区输电规模和距离将明显超过国际上其他大电网。国网能源研究院院长张运洲说,从经济、技术、安全多个层面综合比较,构建1000千伏跨区大受端网架,形成“三华”同步电网是合理选择。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能源需求总量将持续增长,能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进一步凸显,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增加,大范围配置能源资源的需求不断上升,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过度依赖输煤的能源配置方式、就地平衡的电力发展方式亟待实现战略性转变,迫切需要发挥大电网远距离、大容量、高效率、安全可靠输送电力的功能。

  大电网有利于保障电力安全可靠供应

  地铁停运,大量乘客滞留;公路交通大面积拥堵;煤矿工人被困地下无法升井;银行系统瘫痪……这并不是好莱坞灾难大片的夸张镜头,而是2012年7月底印度连续两次大停电中的真实情景。这场空前的大停电覆盖了印度一半以上的国土,总共殃及数亿人。

  印度官方调查报告分析原因是:一些电力公司采用非计划交易,过度用电导致唯一的联络线重载;而各邦调度对上级调度指令响应不足。印度与中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也是能源消费大国,都存在能源资源与能源消费呈逆向分布的特点,都有远距离大规模输电的需求,电网的组成也颇为相似。但是,印度在2002年就强调了私营公司在电力基建和改革中的主导作用,电力管理松散,电力基础设施落后,各邦自行其是,调度失控,最终导致系统崩溃。与之相反,中国则坚持了电网和调度一体化垂直管理,坚持电网与电源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坚持了电网发展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

  近10年来,大停电在世界范围内并非偶然。2003年8月,美国、加拿大部分地区发生特大停电事故,导致至少8人死亡,共5000多万人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达60亿美元。2009年 11月10日夜间,巴西最大的两个城市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及周边突遭大停电,超过巴西总人口四分之一的民众陷入黑暗。2011年9月,韩国首都首尔及仁川、釜山等多地发生大规模停电,交通瘫痪,通信信号中断,写字楼、商场一片混乱,全国有212万户家庭停电。

  有统计数据显示,近20年来,全世界损失负荷超过500万千瓦的大停电事故有22次。电力可谓现代社会运行的血脉,其生产、输送、消费都在一瞬间,安全要求极高,如果安全得不到保证,一切都无从谈起。大面积停电将带来以几何级数扩散的经济损失,更将动摇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根基。

  中国工程院院士、稳定性理论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家薛禹胜认为,全球历次大停电一致的教训是,应该在统一的框架下,综合电业体制、市场运营、监管规则、规划设计、仿真分析、信息工程、调度运行、控制技术、科技投入和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防御。

  国家电网拥有商业运行数年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线路,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的特大型交直流混合电网。国家电网具备了坚强合理的电网结构,完善可靠的控制保护、自动化系统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方式三个必备条件,同时不断完善应急处置机制,提高了大电网集团化处置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

  2012年夏季,强台风“苏拉”在福建北部登陆后,福建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系统未受影响,两万多户因配网受损停电的用户当天即恢复用电。而 2012年10月底飓风“桑迪”过境北美,一周之后仍有超过100万户无电可用,多家供电企业各自开展抢修,进展不一,导致受灾地区民众不满。此时正值美国大选,纽约一位选民直言“谁能恢复供电就把票投给谁”。

  大电网实施“四统一”,可有效发挥集约化效益,从规划设计、调度管理、建设运行、技术标准等诸多方面提升安全水平。反观之,如果电网运营主体越多,跨地区的技术和管理将越复杂,加上地方利益诉求、监管薄弱等因素,将大大削弱局部电网抵御风险、保障安全的能力。在2008年冰灾、汶川特大地震及2010年玉树地震中,防灾抗灾能力较差的恰恰是地方管理的小电网,当地抢险和重建得到了国家电网的大力支援。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坚强智能电网。这将进一步促进在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增强事故时相互支援的能力,并解决保障新能源大规模并网的稳定性问题。

  大电网有利于清洁能源发展

  据德国媒体报道,由于私有公司对于数十亿欧元的电网投资不积极,德国海上风电无法顺利输入南部,德国消费者保护部部长呼吁从根本上解决全国高压电网扩建问题,将电网部分国有化。德国商界、政界许多人士认为,在能源转型关键期,电网私有化阻碍了国家实施新能源政策。

  发展新能源、转变能源结构已经成为国际能源发展的趋势。我国风电、太阳能等资源集中在西北部,需要依托大电网解决并网技术、标准、安全等问题,通过大市场来批量跨区消纳。近日,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中心与负荷中心分布不均衡,影响对清洁能源进行高效开发利用,这是制约我国清洁能源发展的主要瓶颈。而发展特高压电网,可以充分发挥大电网跨区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为清洁能源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几天前,甘肃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并网装机达到590万千瓦,甘肃省的风电装机比例已达到或接近德国、西班牙等风电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些电力通过西北电网打包外送。

  分布式电源也是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近一段时间,北京、青岛、上海多地居民安装的光伏发电系统接入国家电网,实现发电自用,余电出售,缺电由电网补充。在坚强智能的大电网支撑下,成本较高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和微电网更容易获得安全稳定的协同发展。

  根据可再生能源相关规划,2015年我国电源总装机将达15亿千瓦,而分布式光伏发电为1000万千瓦。分布式电源难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纠结于 “国外普遍应用分布式微网”,则没有实事求是地考虑能源利用的实际国情,忽略了民众的普遍投资能力、知识技术水平和基本生活需求。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接受采访时指出,正如一棵大树上没有完全一样的两片树叶一样,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

  市场化方向是我国电力改革的基本取向,但“分拆就是引入市场”的僵化思维,与改革初衷背道而驰,也不适用于当下以及未来的中国。10年间,我国经济、生态、能源结构,以及民众对于发展的期待发生巨变,电力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已非当初。在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大电网有能力保障能源安全,有利于全国范围优化配置资源,有利于促进民生改善和清洁能源发展。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今天的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电。只有立足基本国情,审慎选择科学的电力改革路径,实现国家能源供给坚强可靠,百姓用电安全便利省心,才能为国家和社会、为全体普通民众带来真正的红利。

上一篇:传感器技术滞后制约物联网发展
下一篇:电力体制改革谜题待解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