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行业分析 > 正文

新时期的中国电力工业

2012-01-06 08:54:31      365采购网新闻资讯中心
点击:

  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能源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作为基础、先导产业的责任不是弱化了,而是更重了。

  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电力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能源产业,也是成绩斐然,举世瞩目。从1985年探索多渠道集资办电,到1997年政企分开,确立市场主体地位,再到2002年厂网分开,引入竞争,三个阶段的发展实现了三次重大飞跃。

  首先,发电实力不断提升,全国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5712万千瓦,发展到2010年底96219万千瓦,年均增长49.5%;年发电量从1978年的2566亿千瓦时,发展到2010年底42280亿千瓦时,年均增长48.4%。从1996年起,全国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一直稳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首位。

  其次,电源结构不断完善,经过多年发展,电源结构从1978年水电、火电的二元结构,发展到今天水、火、核、风和其他多种电源相互配合的多元结构。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国发电设备容量中,水电占22.2%,火电占73.4%,核电占1.12%,风电占3.2%。

  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我国再生能源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0年底,核电在建规模世界第一;风电,连续5年实现翻番,超过美国居全球首位;生物质发电、太阳能发电都有很快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之路,对于一代代电力人来说,是一路的艰辛与光明,一路的探索与坚持。我们亲历并见证了电力工业的发展,电力人始终有着光明的理想,努力遵循市场经济及电力工业自身发展规律,更希望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但同时,新时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电力能源企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作为基础、先导产业的责任不是弱化了,而是更重了。当然,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我们也面临着一些凸显的矛盾和问题。

  问题凸显

  2002年实现了“厂网分离”改革之后,在发电侧引入了竞争机制,但由于自身产业链、价值链的局限,却无法将本身激烈竞争带来的效益传达给终端用户,无法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改革的滞后,煤电关系至今尚未理顺,火电的连年巨额亏损,严重挫伤了发电企业的积极性,局部地区出现电荒危机。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同时,火电连年巨亏,可持续发展遭遇严峻挑战。但由于今年前三季度,火电、风电投资同比负增长,火电新投产、新开工及在建规模持续减小,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冬明春全国最大电力缺口将达3000万-4000万千瓦,而且区域性、结构性“电荒”有成为常态的趋向。

  另一方面,以煤为主的资源禀赋现状,决定了我国以火电为主的历史事实,也决定了今后将长期以火电为主,过度、无序、低效的开发,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隐忧,火电企业更是套上紧箍咒。

  由于我国电力工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电力能源的能效提升相对缓慢。

能效上,火电的利用率,较高的在百分之四十左右,风能整机的效率,在百分之三十到四十之间,特别是新能源产业,一些关键零部件、材料依靠进口,核心的关键技术尚处在引进消化、联合设计的阶段,缺少自主的知识产权。同时,核电的安全体系建设、专业人才储备,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系统之间的协调优化等相关的配套还很落后,还存在很大的潜在风险。

  央企的责任

  面对成绩和辉煌,面对压力和挑战,面对未来发展可能出现的危机和机遇,我们作为电力能源央企,应该在结构转型中承担起更重要的使命和历史重任。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作为电力能源的央企,首先,牢固我们肩负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树立利民利国的理想,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

  其次,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大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力度,应大力开展节能发电调度,优先调度清洁发电资源,建立电力需求侧管理长效机制,特别是注重稳健转型,满足经济社会的电力能源需求。

  第三,积极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为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和实现平台,为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路。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和行业规则,电力能源企业也相继调整了相应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布局。

  中电国际实践

  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能源行业积极推进“上大压小”,不断优化电力能源结构,加大排放物治理力度,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规划目标,为全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 {page}

  供电煤耗,下降到2010年底333克标准煤/千瓦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神华等19家集团公司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脱硫机组投运容量,上升到2010年底5.78亿千瓦。

  就中电国际而言,特别是在2004年实现香港主板上市以来,在自身结构调整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2003年以来,小火电机组的关停、平均单机容量大幅提高、平均供电煤耗、火电机组脱硫设施建设及投运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通过不断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实现了“水火相济”,中国电力的水电比重占21.8%,是同类上市公司中清洁能源比重最高的公司,其中火电大容量机组的比例也保持在较高水平,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的比重71.53%。

  尤其是依托香港红筹上市公司中国电力,加强资本运作、银企合作,融通资金200多亿元,不仅为结构优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整个中电国际资产负债率76%,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保持了良好的发可持续发展态势。

  中电国际一直秉承着“服务社会公众、奉献绿色能源”的宗旨,致力于新能源的投资、开发及营运。在“不仅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也要给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核心理念引领下,2006年就打造了中国电力新能源这个香港资本市场的平台,并借助于这个平台,进行电力新能源的国际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合作。

  经过5年的努力,中电新能源已在内地十七个省区市,从事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拥有和管理的项目公司达到22个,初步形成了五大区域,五大板块(风、生、水、气、太阳能)的项目开发格局,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跨越发展。比如,中电国际海口垃圾发电厂,建设有两台日处理垃圾600吨的垃圾焚烧炉和2台12兆瓦的发电机组,年处理垃圾40万吨,年上网电量1.23亿千瓦时,污染物排放指标到达或超过欧盟标准,为区域循环经济建设做出了示范效应和应有的贡献。

  不管是传统能源还是新能源的发展,都要以高效、经济、环保、生态为要义,加大用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尽快克服新能源发展的“瓶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形成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相结合的新机制。着力推动思想观念、核心技术、产业管理机制和企业管理模式四个方面的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电力工业在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本文根据中电国际董事长李小琳在“第三届中国能源企业高层论坛”上的讲话整理而成,有删节,标题为编者所加。)



上一篇:2011核电质保体系内审圆满完成
下一篇:2012年我国特高压项目发展状况分析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