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实时脉搏 关注行业热点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 新闻速递 > 正文

中国应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高地

2015-05-19   365电力采购网新闻中心
 点击:
导读:2015年最热的产业概念莫过于“互联网+”了:李克强总理用了一个简单的加号,力图推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建立关联,把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2015年最热的产业概念莫过于“互联网+”了:李克强总理用了一个简单的加号,力图推动各行各业与互联网建立关联,把产业融合和技术创新变成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展望到2035年的20年间,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工业、农业和服务产业的融合将不断加速,产业与“大物移云”融合是第一个十年的重点,第二个十年的重点则在人工智能。中国企业和风险投资界在收割当前机遇的同时,应积极筹划,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战略高地。

  信息技术引爆“奇点”

  信息技术领域的摩尔定律广为人知,即芯片运算能力每18个月翻一番。类似以几何级数迭代的规律,同样适用于生物技术和网络带宽等领域。如美国一些学者提出信息和生物科学技术如果以几何级数迭代,人类将真正进入“自由”时刻。谷歌的技术总监RayKuzweil预测,2020年人体可以再编程重组,人类将在完全虚拟的环境中交互;2045年伴随纳米和生物技术的加速发展,人类接近一个人工智能超越人脑的时刻,所谓的“奇点时刻”将被引爆。

  本世纪健在的人群将在有生之年靠近这一趋势。有理由相信,2049年前后的人类社会将产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特别表现在三大方面:结构化知识趋同、疑难疾病攻克和体力劳动消失。

  首先,未来的人类在智力上,尤其是结构化知识上的区别将不复存在。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每个出生的孩子将装载一个信息输入接口,结构化知识可以无师自通。人们如同从一所大学走出来,获取信息和数据的水平几乎一致。

  其次,生物科学将与计算机紧密结合,攻克已知的人类基因问题和所有疾病。人类将掌握基因组信息,通过对其建模和仿真,实现人体的重新编程。

  最后,人类的体力劳动会被替代。届时,以机器人、智能机械、触觉显示及各种自动化装备为代表的劳动解决方案,将使人类不用再为体力劳动付出汗水。

  这三项重要变化的发生,是人类进入自由社会的标志。

  百万亿“巨型”产业将现

  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云计算(下称“大物移云”)为代表的中国信息技术产业,2014年的产业总规模约为14万亿元。金陵华软研究中心运用分析模型进行预测,以2015年为起点,估计到2049年时,信息技术产业(软件、信息服务及互联网,不含电子制造)总规模将达到130万亿元,广义信息技术产业(含电子制造)占GDP的比重将从目前的20%增长至60%左右。

  基于这一预测模型,我们提出来了两阶段预测的观点:第一个阶段,相对清晰可见的未来10年的趋势是,在2015~2025年间,“大物移云”会成为主导,信息技术会保持第一大产业的地位。互联网与工业、医疗、能源和金融这些行业的深度融合,将改变它们的业态,真正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发展。在后 20年,即2025~2049年的阶段,我们认为整个计算机技术的核心会聚焦在一个领域上,那就是人工智能。我们预期人工智能产业会在中国或者全世界出现重大突破,互联网衍变成一个永远在线的网络基础设施。

  结合两阶段预测,我们进一步提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四大目标:

  第一个发展目标,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上成为第一大产业。

  第二个发展目标,新兴服务业态会迅速崛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极大丰富了社会服务业态,改变了人与人、人与企业、人与机构设施的相关服务和互动关系。在城市设施方面,物联网将用于交通、建筑、文物保护等方面,多媒体终端和信息中心衍生出众多为信息服务的行业。大数据在服务业中的作用会充分发挥,数据成为战略资源。因此,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可以细分为数据化、融合化、实时化、可视化、量子化等一系列变化趋势。

  第三个发展目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工业、金融等主要产业全面融合。信息技术会成为生命线,与农业、工业、金融等领域全面渗透,随着融合水平不断提升,将来会实现智慧农业和智慧工业。

  第四个发展目标,信息技术发展会形成新型的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架构。具体表现在智慧城市、智慧教育和智慧公共服务等方面。

  突破关键技术,蓄势智能创新

  中国信息技术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将围绕以上目标,从三大方面发力:一是夯实基础;二是深度融合;三是蓄势智能创新变革。

  夯实基础的核心是突破关键技术。因为在实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目标中,未来工业产业界必须集中力量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打造良好的信息产业支柱,为深入发展奠定基础。目前,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完全受制于人。所以笔者认为,突破关键技术是重中之重。首先,必须要形成核心技术专利区。在核心技术专利方面,主要攻克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数据储存以及“大物移云”这几个方面。其次,拥有核心技术的专利载体,在中国要形成技术领域的巨无霸企业。尽管中国创新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只能由超大型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并购来掌握。

  深度融合,主要是指与工业、农业和城市构建的“融合”。深度融合的一个方面是智慧农业,这点上其实我们才刚刚起步,它将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工业融合方面,现在的热点题材是“工业4.0”,就是要有智慧的工厂、智慧的制造。此外的融合就是智慧城市。相信从能源、人口流动到公共服务、水资源、建筑和家庭,信息技术都会带来划时代的改变。

  智能化将成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对于人工智能这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我们希望政府像对待航天工程那样,引导其突破关键技术。

  释放改革红利,扶持创业投资

  为促进信息技术产业的中长期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六项政策建议:

  第一,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改革中国现行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放松对科研与产业融合的管制,把科研力量放归到商业和社会实体中间。

  第二,着力提升社会创新能力,加强国际合作,鼓励创新转化。在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还是有太多的条条框框,改革应向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方面推进。

  第三,强化和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信息技术领域就不会有创新存在。只有中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在世界创新国家中我们才能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重视科研和技术型企业家人才队伍的建设,持续支持大众创新创业。

  第五,健全监管体系,保障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在今天被认为是跟国土安全一样重要的敏感领域,将来所有的资产本质都是数字化的,如果不保护好信息,就等于没有保护好国家和个人的重要资产。

  第六,建议在信息技术产业里采取普惠财政的方式,取消行业内对企业给予的所有专项补贴。不合理的政策安排,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和回报过低,最终变成“制度陷阱”。取消专项补贴,政府可以把钱用于民生、社会等更重要的领域,提高财政支出效率。

  没有VC就没有硅谷,我们认为政府应该花大力气,在尽可能不与民争利的前提下,优化中国的创业投资环境,给予中国的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出资人政策红利,包括放松创业投资的限制,放宽投资人的门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创业投资的领域,放弃政府和公共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创投看似收益最高,实则风险最大,因此应让买者自负,让投资者风险自担。

(本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雪儿)

上一篇:魏昭峰会见首钢集团副总经理白新一行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